“大數據”、“數據驅動”這些詞匯,對沉浮在互聯網的廠工們來說並不陌生,隔著屏幕,一邊在源源不斷地生產數據,一邊在緊鑼密鼓地收集解讀數據。這些數據是奇妙的,它可以讓人更加直觀、清晰地認識世界,也可以指導人更加理智地做出決策。數據分析目的有倆:挖掘問題,定位原因,對癥下藥驗證假設,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不能為瞭做數據分析而做,這是互聯網小白甚至是白銀段位產品汪也會犯的錯誤,你可能聽到過這樣的對話:產品汪:“我們想看看跟貼用戶裡有多少是高活用戶?”幾招過後,不想拉扯的數據分析師靈魂一問,“就先假設一個數,占比60%,你下一步的策略是什麼?”產品汪束手不及,瞪圓無辜的大眼,啞語。此次談判失敗。如果你隻是想要一個值(日常指標監控不算在內),可以先假定,然後看看自己是否有進一步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沒有,說明這個問題你還沒有想清楚,就不必大費周章做數據分析瞭,請給數據分析師減負。數據流轉/分析流程:一、指標&指標體系“好數據勝過大數據”,不要用裝滿數字的高壓水槍把團隊沖垮,那什麼是好數據?9個字簡單概括:比率、比較性、簡單易懂。比率:避免“拋開劑量談毒性是耍流氓”的情況,在有一定統計學意義的統計量上看轉化率,如看頁面轉化率比單純看頁面訪問PV更有意義;看點擊率比單純看文章推薦量更有意義;比較性:數據可以橫向、縱向、環比等,能比較的數據才有意義;簡單易懂:如字。不同的商業模式有不同的數據指標,熱門的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電子商務,如亞馬遜、淘寶;移動應用,如王者榮耀,今日頭條;媒體網站,如騰訊新聞網頁版。移動應用以新聞資訊app為例(如今日頭條、網易新聞、騰訊視頻等),簡單闡述其指標體系。宏觀指標(水池理論)我們把活躍用戶當做一個活躍的蓄水池,每天每月有新的水進來(水的來源和水質都不同,有付費發行、免費發行、回流等),也有部分水流出(流失率),沒有流出的水暫時停留在水池裡,這一出一進維持著蓄水池的水量,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DAU/WAU/MAU。流入>流出,看漲;流入<流出,看跌,道理淺顯易懂。產品發展期間,增長負責人也許會有擔憂(特別是創業團隊):“新增能夠抵過流失嗎?”我們用水池理論來做一道數學題,已知數據:現存量用戶500w,月平均上線率60%,月回流8%,月流失率20%,日活目標增率6%,即6個月後的日活目標是709w,請計算這半年每日發行量需達到多少?(備註:以上數據僅作理論說明,不做實際參考)1月月發行=預期增長+本月流失-本月回流=500/60%*6%+500/60%*20%-500/60%*8%=150(w)1月日發行=月發行/30=150/30=5(w)假設發行投入穩定(即日發行相同,發行增率為0),如果日活要達到709w,那月回流率或月平均上線率要提高多少或者月流失率要降低多少?假設月流失率和月平均上線率均降低1%時,發行需要多提高多少才能維持目標?日常數學題,以此類推。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數據預估,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例如還包括活動營銷、版本迭代的影響等。但對這些數據瞭然於心才能避免瞎子打靶的盲目行動。幾個指標之間的關系你應該瞭解,例如:月發行=月流失+月期望增加-月回流月流失=上月月活*本月月流失率月期望增加=上月月活*(1+增長率)回流率=回流的流失用戶/日活用戶月平均上線率=(上線1天的人數*1+上線2天的人數*2+…上線30天的人數*30)/(30日獨立用戶*30)其他微觀指標:二、數據分析基於瞭解瞭以上指標體系,怎麼做數據分析?瞭解現狀關註趨勢目標驅動數據分析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後驗分析:無非是某個指標漲瞭/跌瞭,“某個指標”可以代入日活、留存率、流失率等。原因分析兩條路走: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可能是版本迭代導致的功能缺失不可用、體驗變差、統計錯誤或者推薦策略修改等等;外部因素區分突發短暫的因素和長期潛移默化的因素,前者如突發新聞、節假日、發行改變、特別習俗等,後者可能是設備、網絡、國傢政策、頭部網站的變化等等。關註關鍵時間點,用排除法從廣到窄層層收網找出差異點,提出大概率事件的假設。另一種是先驗分析,如擬降低無點擊用戶占比,分析無點擊用戶的行為特征和興趣標簽,這類分析根據不同業務有不同的側重點。數據分析過程強調1個思維2個指標(敲黑板,劃重點瞭)。1. 漏鬥分析思維漏鬥思維在日常工作中很常見,運用漏鬥分析的思維,便於環環監控,查漏補缺,對癥下藥。日常流量漏鬥應用廣:推薦召回排序漏鬥:(以上數據僅做模型示意,不做實際參考)打車軟件漏鬥模型:移動頁面營銷流量漏鬥:(以上數據僅做模型示意,不做實際參考)以H5營銷活動為例,以下是漏鬥中各環節指標,逐級遞減。曝光:評估觸達多少用戶;曝光點擊率:評估物料優質程度;成功加載率:loading環節會損失多少用戶,判斷是否存在性能問題;各頁面/按鈕參與率:評估各互動環節設計是否合理,UI是否清晰明瞭等;病毒傳播系數:自傳播的可能性,綜合評估獲客成本。根據不同業務需求,以上指標還能細拆,如總訪問中關註不同渠道的流量,如區分微信、微博、端內流量,方便評估渠道質量,按需投放。2. 北鬥星指標即“在任何時候抬起頭看,他都在你前進的道路上”。北鬥星指標是讓團隊聚力,少走彎路的一個指導性指標(也是KPI完成度的依據),正因如此,制定一個正確的北鬥星指標非常關鍵,因為他回答瞭現階段最重要的問題。如某服務供應商,有一個指標高於其他指標:凈增加,這個指標有助於快速發現退訂量高的日子並尋找問題;餐飲業關註前一天人工成本占毛收入的比例,為瞭得要一個優秀的數值,你不得不推進人均消費和人力成本。產品發展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北鬥指標,但每個階段關註一個北鬥指標即可,不貪多。3. 虛擬指標虛擬1:註重PV、UV等“量級”類的指標,忽略轉化率。某圖片網站的日均訪問人數訪問次數過百萬,但同時跳出率也高達75%,實際留下消費的用戶寥寥無幾。某新聞app某頻道日均訪問十幾萬,無刷新無點擊用戶占比85%,實際有消費的用戶僅有幾萬。這種註意力轉移時常會變成寫匯報的“故意”技巧,“轉化不好量級來湊”。制定正確的數據指標,避開虛榮指標,數據指標之間的耦合現象也值得註意,例如轉化率和購買所需時間,病毒傳播系數和病毒傳播周期。虛擬2:相對值和絕對值,隻選其一。新上架的某工具類app,DAU增長500%,實質原始基數隻有20人,增長500%即增長至120人相對值和絕對值,避重就輕就是耍流氓。虛擬3:關註某指標下的全量用戶,忽略真實有意義的用戶行為。某買賣二手書app一開始關註每月賣傢人數、上傳商品數量、賣傢人均上傳商品數量,數據很漂亮;若以月為單位關註一個月內有活躍的商傢、一周內有搜索曝光次數大於3次的商品數量,就會發現趨勢並不樂觀。“有效行為”可能含義豐富,需要尋找有意義的用戶行為模式和機遇,虛擬數據的噪音會掩蓋原本你應該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除瞭1個思維2個指標,瞭解數據瓶頸(也稱“天花板”)和同行大盤,能讓你把精力和財力花在刀刃上。如,某CEO對8%的流失率心煩意亂,和同行溝通後發現8%已經是一個較低值,他便改變瞭關註點,“流失率維持即可,精力放在其他指標”。三、數據采集常見的數據采集有以下四個渠道:行為數據(埋點)流量數據(JS采集或第三方,如Google Analytics、百度統計)業務數據(運營後臺)外部數據(第三方或爬蟲)to C的產品如騰訊新聞,產品汪最常接觸的是行為埋點數據,埋點展開說是長篇幅的技術統計學(詳見下一篇推送);品牌推廣、H5營銷PR常關註流量數據;關註訂單成交的運營喵日常跑後臺數據;競品分析外部數據爬起來。四、數據清洗數據清洗根據不同的業務場景有不同的標準,主要是一些空值、異常值的處理,使數據得出的結論可靠可信。栗子1:取非0數據時要排除。…… where click !=0 or click not or ……栗子2:統計時長(duration)相關行為時,過高或過低的時長為異常值,假定>=10 ms 和 <=10000000 ms 的閱讀行為有效行為。select date, itemid, count(itemid) as rec, sum(isexposure) as exposure, sum(case when duration>=10 and duration<10000000 then isread else 0 end) as click, sum(case when duration>=10 and duration<10000000 then duration else 0 end)/1000 as read_time from all_user_active_info ……栗子3:記錄用戶點擊歷史時,排除停留時長<=1s的點擊。排除虛假點擊,讓記錄的用戶數據更貼近用戶的真實意圖,提高推薦策略的準確性。其他數據分析重在思維,可能有人會問“我需要學習獲取數據、分析數據的工具技能嗎”?如果你在UC、騰訊這類大廠工作,一群兢兢業業的BI工程師會將苦澀難懂的數據可視化,你隻要懂得提需求+善用“篩選”功能即可得到你想要的數據;如果你在中小公司工作,Excel要玩得溜的同時,學點SQL和Python總沒錯,不然你可能會面臨“取一個數據要排期一兩周”的尷尬。學習一些基礎的工具技能,例如在Python嘗試用pearsonr(x, y)分析各項指標的相關性,用SQL percentile(BIGINT col, p)引發對不同分位點的思考,對思維益處多多且效率提高不少(Skill:Excel->SQL->Python)。做一個數據驅動的產品汪,如獲武林秘訣。結語Accenture的首席科學傢肖爾·斯瓦米納坦說:“科學是純粹經驗主義和不帶偏見的,但是科學傢不是。科學傢是客觀和機械的,但是科學傢不是。科學是客觀和機械的,但是它同樣重視那些有創造力、直觀思考、能夠轉變觀念的科學傢。”註重數據善用數據的同時,避免唯數據論,畢竟它是驗證直覺、提高效率少走彎路的手段而已。在互聯網+時代,“你的用戶用每次點擊、瀏覽、喜歡、分享和購買都會留下一條灑滿數字面包屑的軌跡,這條軌跡從他們第一次聽說你開始,到永遠流失那天結束”。突然覺得生活在這個時代從事著互聯網工作(推薦產品+數據分析)很幸福,“熟悉的陌生人”的無聲交流,讓事情一點點變好,就暫且拋開數據泄露數據利用這種惱人的話題吧。備註:部分引用來自[美]埃裡克·萊斯 編著的《精益數據分析》,進階級的數據分析推薦閱讀。本文由 @張小喵Miu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