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遊戲官方網站app(在電腦上體驗瞭)

Windows 11 的發佈會上,未來可使用 Android app 作為一大升級引起瞭大傢的廣泛討論;如果你使用的是搭載 Apple Silicon 的 Mac,也可以在 App Store 的搜索界面中,看到「iPhone 與 iPad app」選項——能用手機 app,已經成為瞭電腦的必修課。那麼,今天在電腦上用手機 app 的體驗,能配得上用戶對它的期待嗎?在電腦上用手機 App,有這幾種方法如果你想在電腦上體驗手機 app,現在有這幾種方法可以嘗試:Android 模擬器Android 模擬器並不新鮮,即使你沒有升級 Windows 11 也可以使用。使用 Android 模擬器就相當於在電腦裡安裝瞭一臺手機,這可能是最早期的、在電腦上用手機 app 的方法瞭。在 Windows 上直接安裝 Android app雖然發佈會上描繪的很美好,但現在想在 Windows 11 上使用 Android app,還是比較麻煩的。按照教程,你需要使用一臺支持 CPU 虛擬化的電腦、升級到 Windows 11 預覽版、將地區設置為美國,並開啟「虛擬器平臺」等 Windows 功能。實際上,Windows 11 的「Android 子系統」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官方的 Android 模擬器。如果你的電腦符合所有要求,也可以通過 WSA 工具箱等方式側載 Android app。但一方面需要「億」點時間和「億」點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微軟官方還未正式上線,穩定性也無法保證。所以現階段我們並不建議小白用戶進行這個操作。實際上,Windows 11 的「Android 子系統」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官方的 Android 模擬器。在 macOS 上使用 iOS app就像文章開頭說的那樣,隻要你的 Mac 搭載 Apple Silicon(M1、M1Pro、M1Max),那 App Store 中就可以看到「iPhone 與 iPad app」,搜索下載即可。在搭載 M1 芯片的 MacBook 剛剛推出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側載未被 App Store 收錄的 app,但現在已經無法使用這一方法安裝瞭。使用手機廠商的「多屏協同」工具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用電腦運行手機 app」,它隻是將你的手機與電腦關聯,雖然可以在電腦上進行操作,但本質上還是在手機上運行 app。總體來說,在搭載 Apple Silicon 的 Mac 上下載使用 iOS app 是最方便的,但支持的 app 並不多;Windows 11 對 Android app 的支持尚未正式開通,體驗成本比較大;如果你的手機支持與「多屏協同」類似的功能,用它來感受下在桌面端運行手機 app 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16 款手機 App 測試,電腦端的 TA 還好用嗎?搭載 M1 芯片、支持使用 iOS app 的 MacBook 系列發佈已經快一年瞭,比起一年前的期待滿滿,今天的我們更應該來審核下去年的期待:移動端 app 的開發者,對桌面端做瞭哪些優化呢?我們選取瞭社交、遊戲、購物、資訊、視頻、音樂等類型超過 16 款 app,基本覆蓋瞭手機 app 的常見類型。根據前面提到的電腦端運行手機 app 的現狀,如果能在 macOS 上安裝,就在 MacBook 上進行測試;沒有的話就使用 Windows 平臺的 Android 模擬器來體驗,具體 app 和測試平臺如下圖所示。我們針對體驗的不同,將這 16 款 app 分為三個檔次:非常推薦、基本可用和無法使用,我們分開來看:非常推薦:彌補桌面端缺失,體驗加分電腦上承載網絡功能的主要是瀏覽器,「打開瀏覽器」是許多人看視頻、刷微博的第一步。但如果你是移動網絡的原住民,app 可能會更適合你。在測試過程中,我們發現《嗶哩嗶哩-HD》的非常出色,不僅可以隨意拖動 app 尺寸,播放視頻、發送彈幕、一鍵三連,都完全沒有問題,也可以長按視頻倍速播放。短視頻 app《抖音》的體驗也還不錯,特別是在網頁端沒有抖音的電腦上,能雙指滑動觸控板看看短視頻,也算是為工作摸魚增加瞭一個新選擇。如果你喜歡文字資訊,那《微博》和《知乎》app 的體驗也挺好,不論是查看關註的內容還是熱搜榜單,或者發表稿件,都可以通過鼠標、鍵盤和觸控板輕松完成。▲不過微博無法隨意調節 app 尺寸.雖然手機遊戲大多是專門對觸摸進行優化的,並不適合鍵鼠操作。但《鬼泣-巔峰之戰》倒是一個例外,映射鍵盤的操作沒有給我們太好的體驗,但外接手柄後,還是可以暢快遊戲的。基本可用:雖然能用,但我為什麼不……除瞭上面幾款讓我感到驚喜的 app,大多數 app 的體驗都是能用,但我為什麼要用?以音樂類 app 為例,QQ 音樂和網易雲音樂都有電腦端,我沒有理由去使用無法調整尺寸大小、開屏有廣告、不能微信登錄的手機 app。通信溝通類 app 也是如此,手機端 app 能做的事情,電腦端對應的 app 也可以,甚至可以做到更好,不過,像 TIM 並未提供 macOS 的版本,如果你實在不喜歡 Mac QQ,倒是可以用它來做個替代。我們還嘗試用電腦購物,在《餓瞭麼》成功下單後,卻要跳轉到瀏覽器中登錄支付寶付款,因為無法安裝支付寶,在 app 中是無法開啟支付寶免密支付的。類似體驗的還有《石墨文檔》、Word、WPS 等生產力 app,本來桌面端就是生產力的代名詞,在這裡使用移動端的生產力 app,實在有些本末倒置。▲不是不能用,隻是有更好的選擇.無法使用:別為難自己,用手機吧在測試購物類 app 時,我的首選其實是《京東 HD》,但安裝後 app 告訴我功能下線,要安裝《京東》app 才能獲得完整體驗,但跳轉到 App Store 後我發現,《京東》app 並不能在 macOS 上使用。那前面提到的這些設備,都擁有足夠運行桌面級軟件的芯片,都配備瞭可觸控的屏幕和方便輸入的筆和鍵盤,軟件生態才是它們最大的弱點。▲ 王者段位人機空技能.另外,我們還在電腦上體驗瞭《高德地圖》,確實可以定位、查詢導航,但用手機提供網絡熱點、抱著電腦導航這件事,實在太不合理瞭。我們將以上 app 的體驗總結瞭一個表格,如果你使用的是搭載 Apple Silicon 的 Mac,或已經升級 Windows 11 想為體驗 Android app 做準備,這個表格能給你一定的參考。在 M1 芯片推出的這一年裡,我們看到瞭太多類似「Windows 用戶換 Mac 吧,還能用 iOS app」或者「不用羨慕蘋果用戶,Windows 11 也能用 Android app 啦」的文章。不過,app 廠商並沒有因為用戶的期待而積極適配,如今的體驗根本配不上用戶的期待。更何況,除瞭專為移動設備打造的 app——比如外賣、導航、短視頻類 app——桌面端大都有足夠方便甚至體驗更出色的替代品。▲ 支持自動登錄、可以看朋友圈的桌面端微信,已經比較好用瞭.我相信也有人認為,使用蘋果電腦的畢竟是少數,在 Windows 11 正式支持 Android app 後,隨著廠商的積極適配,電腦端運行手機 app 的體驗還是未來可期的。但是,桌面端操作方式的限制、替代軟件的存在以及如今 Windows 11 上依然還能運行 32 位軟件,讓我對這個未來充滿瞭懷疑。一個「未來可期」,實在沒辦法當作如今現狀的總結。一款好的電腦端手機 App,應該是什麼樣?為什麼非要在電腦上運行手機 app?我們采訪瞭一些期待這一功能的朋友,他們聊瞭聊自己的想法。曾經為我們分享過 macOS 運行 iOS app 體驗的小吉表示,他已經很久沒有在電腦上使用 iOS app 瞭。而且在蘋果官方封鎖瞭側載後,可用 app 也少瞭很多。▲ 比如 Office 三件套完全搜不到.在他看來,iOS app 的加入雖然補全瞭生態,也能滿足少量用戶的特殊需求,但實際意義不大,比起這個,他更期待 Universal Control。而 Astrian 則是一個有「特殊需求」的人,作為《明日方舟》玩傢,他希望可以把遊戲放到電腦屏幕上掛機,偶爾關卡之間點一下,讓電腦與手機形成「兩面包夾之勢」。但在他在 Windows 11 上用 WSA 工具箱安裝遊戲之後,卻發現不僅不能運行遊戲對應的掛機工具,而且卡到連自動部署都會出錯,即使給 WSA 工具箱開顯卡加速也不行。不過他也提到,在 Windows 平臺運行一些 app 的體驗還是很不錯的,比如 Android 版的 Apple Music,可比 Windows 版的 iTunes 強太多瞭。那麼,手機端的 app 要做成什麼樣,才適合在桌面端使用呢?經過我們的體驗和采訪,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適合鍵鼠操作:不用長按、少用滑動、多用點擊雖然已經有以 Surface 為代表的 Windows 電腦支持觸控操作,但對電腦來說,鍵鼠操作才是常態,想要讓體驗不割裂,適合鍵鼠操作是基礎。▲ 屏幕按鍵,自然不好操作.擁有獨立登錄資格:不能因電腦的登錄導致手機賬號下線當我們在 Android 模擬器中登錄 Android 版的微信時,手機端的微信就下線瞭,這個體驗對比登錄電腦端和平板端的微信來說著實差些意思,如果頻繁切換,被系統封號可就得不償失瞭。▲MIUI+ 的大屏版小米筆記.適配大屏幕:不隻是把手機屏幕上的 app 放大到電腦上在 MIUI+ 的更新中,像筆記、文件管理已經擁有瞭針對大屏幕的版本,這樣的體驗自然是優秀的,如果在手機 app 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平臺來適配不同的屏幕比例,相信整體體驗會再上一個檔次。▲MIUI+ 的大屏版小米筆記.如果一款手機 app 想在電腦上擁有出色的體驗,至少要滿足特點一,希望能滿足特點二,最好能滿足特點三。關於未來,我們可以期待什麼在科技發展的這幾年裡,我們已經看到瞭太多「未來」的產品,而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擁有一個夢想的平板,擁有兩種用法的電腦,擁有三種場景的手機。那個說「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的 iPad Pro,糟糕的文件管理和專業 app 的缺失,至今沒有得到廣大認可。那個可以拆下鍵盤當平板用的 Surface Pro,即使更新瞭 Windows 11,平板體驗依然不盡如人意。那個想要定義下一個十年個人電腦的堅果 R1,在覆蓋手機、平板、電腦三個場景的同時,也無法讓每個場景的體驗都足夠出色。我們總是對「全能設備」有著執著到不太合理的期待:它要足夠小巧,可以隨身攜帶、方便多個場景使用;它要足夠強大,不論是娛樂還是工作都遊刃有餘;它要足夠科技,拿起它,就似乎掌握瞭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 微軟眼中的未來.那前面提到的這些設備,都擁有足夠運行桌面級軟件的芯片,都配備瞭可觸控的屏幕和方便輸入的筆和鍵盤,軟件生態才是它們最大的弱點。而現在,我們終於有瞭一個更易實現的、更直接的擁有「全能設備」的方法,那就是在電腦上使用手機 app:既然生態不足,這樣不也挺好。可就像前面說到的那樣,我無法根據一年 macOS 上運行 iOS app 的體驗,簡單的評價一句「未來可期」,也無法對把兼容性放在第一位的 Windows 11 抱有太大期望。我們應該清楚的知道,在桌面端使用手機 app 這一「偉大的升級」,在今天幾乎無法對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帶來什麼提升。好在如今路已鋪好,不論是硬件廠商還是軟件開發商,他們都有瞭一條嶄新的賽道,接下來要看的是生態中每一份子的行動瞭。雖然說不出「未來可期」,但我依然期待滿滿。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www.175ku.com/4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