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網站公司哪個好(聊聊財富500強中的管理軟件和咨詢公司)

本周三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佈瞭,本文談一談榜單中的管理軟件及咨詢公司,很可惜,這個市場目前很小,這樣的公司榜單中一共才四傢(IBM、埃森哲、Oracle、SAP),我們也會聊聊榜單外的這類公司(四大、HP、Salesforce),同時在介紹這些公司的過程中,瞎聊一下企業的戰略選擇(成功之道)。具體包含如下內容:IBM公司介紹(500強第168位)埃森哲公司介紹(第268位) 甲骨文/ORACLE公司介紹(第348位) SAP公司介紹(第433位) 曾經的500強惠普咨詢 非上市公司中的500強咨詢公司(四大) 上市公司中的潛在500強軟件公司(Salesforce) 小結備註1:本文默認貨幣是美元,同時註意榜單名字叫2022年財富500強,但實際上銷售額都是基於2021財年的,所以閱讀時,敬請自行註意。備註2:狹義的戰略和管理咨詢的市場規模太小,不足以支撐一個500強,因此本文是廣義的管理咨詢,也就是包括IT類的管理咨詢。一、 IBM(第168位)基本信息及成立歷史IBM是IT行業的扛把子,誇張一點說,IBM就是IT行業的代名詞,早在1911年就成立,今年是111年周年,在這100多年內,成功多次轉型,發明瞭第一個硬盤驅動器、第一個軟盤驅動器、第一個廣泛使用的高級編程語言、發明瞭關系型數據庫、第一臺超級科學計算機、第一個RISC設計和第一塊DRAM芯片,後續又成功從產品公司轉型為軟件和服務公司本文提到的其它公司與IBM也有非常大的關系,如Oracle公司是基於IBM的關系型數據庫的理論,做出瞭自己的Oracle數據庫,SAP的創始人就是五個IBM工程師目前IBM的主業有三個部分:咨詢、軟件、基礎設施(硬件,如大型機),市值1190億財年表現:根據榜單中的數據,最近一個財年的銷售額為723億,利潤57億,但這個數字應該是有點問題,估計是包含瞭分拆出去的公司:Kyndryl(原IBM基礎設施服務部門),實際上2021年的銷售額為573億,其中咨詢板塊的銷售額為178億。如下圖所示,最近幾年IBM的日子並不是那麼好過,一方面因為分拆,另外一方面有些業務在萎縮,這幾年的銷售額在下滑。不過最近一年IBM似乎穩定下來瞭,最近二個季度的財報表現還不錯的,畢竟是藍色巨人,隻要不折騰就不會差。IBM歷年來營業總收入IBM過去的十年曾經的IBM是IT、咨詢領域的絕對霸主,即使在十年前的2012年,IBM在500強也有第57位,銷售額超過1000億,利潤超過158億,市值超過2000億,全球第五位。百年IBM多次實現瞭大象掉頭,但在過去的十年內,無論傳統的領域(如咨詢),還是在新興的雲領域,IBM或者掉隊瞭,或者沒有趕上時代的步伐,所以不僅沒有實現跳舞,規模反而從1000億掉到600億,市值從超過2000億跌倒1100億出頭,可以說過去的十年是IBM失去的十年。當然這一點已經很難得瞭,作為百年企業,還有700多億的規模,而且還處於IT領域,這一快速發展、變幻多端的行業。在財富500強歷史及位置變化第一份《財富》500強排行榜誕生於1955年,當時上榜的僅限於美國公司,IBM公司就已經上榜,當時銷售額排名為全美61位,10年後的1966年,IBM銷售額達到35億,排名全美第9,此後的幾十年內,IBM都是排名全美前十位,但在最近的20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排名一直在下降,目前在美國財富500強排名全美第49位,全球財富500強中排名168位。未來展望由於IBM目前的銷售額“虛高“,因此預計明年IBM的排名將下滑不少,排名在220位左右。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雖然當我們訪問IBM的網站時,仍然可以看到那個無數不能的IBM,如下圖所示,IBM是一個擁有410種軟件、63種硬件的公司,除此之外,IBM還提供全方面的服務。但在新的形勢下,無論是新的領域,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還是傳統領域(咨詢、軟件等)、IBM都面臨非常強勁的對手,而IBM的最強項(大型機等)已經很難贏得新客戶的歡心,感覺這一次藍色巨人IBM很難再次做到第四次的成功轉身,好消息是最近的IBM似乎不再折騰瞭,不像前幾年那麼的內部動蕩不安,因此努力做一個沒那麼優秀,但也平穩發展的IBM也許是IBM的最好出路。二、埃森哲(第268位)基本信息與歷史埃森哲的前身是安達信咨詢,該公司是IT咨詢的鼻祖,關於IT咨詢,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安達信的項目經理JosephGlickauf提議通用電氣基於計算機開發軟件來統計超過四十萬雇員的薪資,項目最後成功瞭,從此通用電氣成為全球第一傢雇員薪資自動化計算的企業,安達信也不斷發展壯大。埃森哲主業一直以來都是咨詢服務,該公司沒有自己的硬件、也基本沒有自己的軟件產品,可以說是財富500強中唯一一傢專業做咨詢和服務的公司。埃森哲在2001年徹底與安達信脫離,成為瞭一傢上市公司,當前市值2056億,是本文提及的幾傢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一傢。財年表現:最近一個財年(2021年),埃森哲的業績表現非常強勁,銷售額為505億,咨詢相關業務貢獻瞭273億的銷售額。在過去的5年,如下圖所示,埃森哲財報數據還是很不錯的,穩健增長,並且在疫情之下,也保持增長的態勢。在財富500強的歷史及變化2001年上市,當時銷售額在80億,2003年第一次上榜(436位,銷售額115億),後續排名在穩定上升,2012年銷售額不到300億,排名400位,2021年銷售額505億,排名268位。股價從上市時候的14.5,到今天的300,給股東帶來瞭一個20年,20倍的良好回報。未來展望現在埃森哲的咨詢業務在上市公司中已經是第一位,但整體規模還比IBM差一點,2021年,埃森哲的規模是505億,IBM是575億,如果參照過去幾年的發展速度,可能再過二年,在2025年左右,埃森哲的整體規模也將超越IBM,如果真的被超越,那將是一個讓人感嘆的時刻,當IT行業的常青樹也逐漸老去的時候,你隻能說出那句“老兵不死,隻會慢慢凋零“。作為一傢提供純咨詢服務的公司,埃森哲能夠在20年的時間內,從上市時候的100億銷售額到今天的500億,可以證明其模式是成功的,這種模式的核心有三個特點:1)、專註大客戶,這樣才能避免項目型交付的帶來的銷售額的不確定性,大客戶才能帶來持續的收益;2)、為客戶提供全方面的服務,從戰略到管理咨詢、再到IT咨詢和實施、開發,最後到運營。3)、為客戶提供不受限制的服務,由於自己不銷售任何硬件和軟件,因此埃森哲可以給客戶推薦最適合該客戶的硬件、雲平臺、應用軟件,以企業管理軟件領域來說,企業無論是需要SAP,還是Salesforce、Oracle、workday,JDA、Infor,埃森哲都有咨詢和實施團隊,在一些更加細分的領域(如APS領域),埃森哲也有多個產品的咨詢和實施團隊,如果企業需要在雲平臺開發,埃森哲也有相應的咨詢和開發團隊。三、甲骨文公司/ORACLE(第348位)基本信息與歷史甲骨文公司成立於1977年,當時IBM研究員發表“關系數據庫”的論文,甲骨文的創始人埃裡森(Larry Ellison)以此研發出關系型數據庫,命名為甲骨文(Oracle),一直以來Oracle數據庫都是其旗艦產品,同時其在企業管理軟件、硬件等多個領域都有不俗的實力,另外一方面oracle是一傢熱衷於收購的公司,光ERP軟件,就收購瞭好幾傢(Peoplesoft、JDE、NetSuite)等。目前市值2060億、全球員工在13萬多。財務表現在過去的幾年,增長一般財富500強歷史及變化2007年首次進入榜單(176億/462位),然後在接下來的10年,依賴數據庫的發展以及大量對各種軟件的收購,發展非常速度,最終其在2016年時達到巔峰時刻(380億銷售額/260位),但最近七八年,銷售額基本沒太多增長,所以排名也下滑到348位。未來展望簡單理解,Oracle公司自身依賴其Oracle數據庫,靠著這款數據庫橫行天下,其餘產品大部分或者競爭力不夠突出(不是行業第一),或者是收購進來的,但在新的雲時代,IaaS、PasS盛行,Oracle數據庫被IaaS的廠商(如亞馬遜、阿裡雲)、互聯網公司都基本拋棄瞭,這些廠商都采用瞭自己研發的數據庫,所以Oracle的數據庫的發展隻能是不溫不火,另外在新的雲領域,也沒有真正的起色,所以未來估計也很難有大的起色。另外一方面,Oracle的轉型不可謂不激烈,不可謂不早。從時間的角度,很早就在SasS等領域進軍雲市場,無論是自己公司的產品,還是通過收購的方式,全力進軍,推行其雲產品(如Oracle Fusion Cloud)從力度的角度,推行雲的時候,基本放棄瞭本地部署的ERP等產品。但目前看,整體表現平平,也沒有未來將要獲得很大成功的跡象,這一點可見企業轉型之難,不轉型等死,轉型瞭還是死。當然這裡的死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其實Oracle活的挺好的,一年利潤有接近1000億人民幣,隻是不如以前輝煌、發展速度那麼快,也許這才是常態。四、SAP(第433位)基本信息與歷史1972年,5個IBM的德國工程師成立瞭SAP,今年是成立的第50周年,SAP的主業一直就是企業管理軟件,從銷售額的角度,盡管後面追兵不少,但一直以來都還是該領域的老大,當前市值1160億財報情況最近財年329億(278億歐元),如下圖所示,在過去的五年內發展還算湊合,不過與Oracle比,還是明顯更勝一籌的。財富500強歷史及變化2016年第一次上榜(第462位),後續連續上榜,但排名變化不大,略有進步。未來展望/啟示不像Oracle公司在數據庫領域受到的巨大沖擊,SAP在其最強的ERP領域並沒有太大的挑戰,隻是SAP在其他領域(尤其是CRM領域)沒有很好的表現,所以綜合來看,其表現就還湊合,如果SAP公司不做大的收購,預計排名很難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但如果成功轉型為雲公司,那麼市值上會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間,但轉型是否成功,很難說,猜測會是談不上非常成功,也談不上失敗,也就是自己原來的地盤能夠保住,但新的領域,估計也就一般瞭。但與Oracle相比,SAP已經是成功的瞭,SAP公司與Oracle相比較,在戰略上有一個非常大的差異,SAP堅持一個叫著“無中斷創新(innovation without disruption)“的策略,也就是SAP盡管也在推行雲策略,但始終是在原來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但Oracle公司非常激進,Oracle基本是放棄原來的產品,全力打造新的產品,這句話的背後含義大傢自己體會,這意味著什麼?現在來看,Oracle的激進政策還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五、其他(第X位)處於榜單中的日本的NTT、富士通(FUJITSU)旗下也有咨詢團隊,實力也是可以的,但都不能算主業,所以本文就不涉及這些公司瞭。微軟主要是做生產力工具(Windows、Offices、Teams等)以及硬件(Xbox、Surface),微軟的企業管理軟件部門(如dynamic365)屬於二級部門,規模還是太小,因此本文也不考慮。六、曾經的500強惠普咨詢惠普目前還在500強榜單中,但榜單中的惠普主業已經不包括咨詢業務,惠普的故事還是很值得一聊的。惠普歷史曾經的惠普是矽谷文化的代表,該公司1939年成立在一個車庫裡,形成瞭獨特的惠普的車庫文化,這種文化也深深影響瞭整個矽谷。IBM雖然是IT領域的老大哥,但惠普才是矽谷的扛把子,曾經就是矽谷的代表,是矽谷最偉大的公司,蘋果公司的二位創始人與惠普公司都有很大的淵源,在喬佈斯從小生活的街區,有不少鄰居都是惠普公司的員工,當少年喬佈斯去做一臺頻率計數器時,他發現自己需要一些惠普公司制造的零件。於是他拿起公開的電話本,照著上面的電話打給瞭惠普的創始人兼CEO比爾·休利特——喬佈斯與他聊瞭20分鐘,得到瞭這些零件,也得到瞭高一暑假在惠普打工的機會,另一位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就是惠普的工程師。惠普轉型為服務(軟件)的歷史惠普一直是一傢主業做硬件的公司,現在以個人電腦和打印機出名,但其內心一直希望成為IBM,尤其是21世紀以來,咨詢服務行業發展勢頭非常好,因此惠普在不停的在咨詢領域拓展,在2000年成立瞭單獨的惠普咨詢部,後續也陸續做瞭一些收購,比如收購在鋼鐵行業的漢普(蒂森克虜伯子公司,有鋼鐵業務),這也是惠普在國內贏得很多鋼鐵行業的SAP項目的原因,惠普在汽車行業耕耘也非常深。當時的惠普非常努力,但與IBM相比,在服務領域,差距仍然很大,因此2008年,惠普出瞭一個大招,以139億收購EDS,這次收購可以說是惠普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收購,徹底從硬件轉軟(軟件和服務),回頭來看,這一年可以說是惠普的轉折點,從此之後的惠普昏招不斷,比如錯誤的收購以及摸不著頭腦的拆分與合並。收購前的2007年,整個IT服務及咨詢市場,IBM以541億排名第一(包括咨詢服務GBS和IBM自身的技術服務GTS),EDS以221億排第二,埃森哲以206億排第三,而惠普則以172.5億排第五位,收購EDS之後,惠普服務的業務量將超過390億。這一切看上去很美好,但EDS公司的利潤率很低,市值和凈利潤方面,都不到排第三的埃森哲公司的一半。再後來,惠普這一戰略轉型失敗瞭,才過瞭5年時間,在2014年,惠普就開始進行拆分,先是變成惠普(個人業務)和惠普企業(企業業務),惠普企業業務後續進一步拆分,分為企業硬件、企業服務和軟件,硬件部分變成瞭惠普企業(HPE/慧與),咨詢服務部分與CSC公司在2016年合並變成瞭今天的DXC。當初HP的企業服務和CSC合並時,一切說的很美好,下面是當初的說法:兩傢互補型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並將為客戶、合作夥伴和股東帶來更大的價值,並為雇員帶來成長機遇CSC與惠普企業(HPE)企業服務部門的合並將打造領先的全球專業IT服務公司,新公司所擁有的獨特優勢將有助於引導客戶完成其業務的數字轉型;新公司的年營收預計將達到260億美元,在70個國傢擁有5000多名客戶,其業務將覆蓋全球各大主要區域;合並之後,公司在第一年有望因協同效應帶來1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其在第一年年底的預估收入有望達到15億美元。但實際上,後續DXC業績發展可謂慘淡,具體如下圖所示,DXC在過去的五年,銷售額一直在下滑,而且速度驚人,現在的規模已經比2016年宣稱的260億規模直接少瞭個100億。說起來美國的公司也真能折騰、膽子也真大,惠普在幾年的時間內,企業服務部門經歷收購,拆分,再拆分的,並且拆分的同時還敢馬上又搞合並,這幾個大動作一起,這就相當於同時做幾臺手術,在這種情況下,合並、拆分即使帶來再多收益,也抵消不瞭這個神操作。今天的”惠普咨詢”今天的DXC有點慘,甚至有點淪落,需要在官網宣稱自己是全球500強,但實際上隻是美國的500強。惠普的啟示從全球范圍內來看,做硬件的公司進軍咨詢服務行業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惠普、戴爾等公司這條路都走失敗瞭,唯一比較成功的就是IBM,多少說明這條路線還是有點難度的。國內這幾年也有很多做硬件(產品)的公司,如華為、美的、三一,如今都轉行做軟件和咨詢,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他們中有哪一傢能獲得長遠的成功。七、非上市公司中的500強咨詢公司(四大)財富500強有一個隱形的規則,就是上榜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因為財務數據公開且經過審計,但另外一方面,在咨詢領域有一個特點,很多公司是合夥人制度,所以咨詢公司很多都不是上市公司。大名鼎鼎的四大就是這樣的情況,其咨詢團隊的規模都很大,但因為都是非上市公司,所以在財富500強榜單中不會出現,但實際上他們都可以排到500強,因為財富500強的門檻是286億,而四大中規模最小的也有321億。以下是這四間公司2021財年的情況德勤:502億,其中咨詢200億普華永道:451億,其中170億安永:400億,其中咨詢111億畢馬威:321億八、非上市公司中的潛在500強軟件公司(Salesforce)Salesforce並沒有進入到今年的榜單,但作為雲時代的企業管理軟件的代表,它是一個傳奇,作為一傢99年才成立的公司,專註SaaS行業,且專註一個領域CRM,但其發展速度非常快,具體如下圖所示,在過去的5年,銷售額從105億到264億,目前市值達到1890億,預計後年就會進入財富500強榜單。Salesforce的成功有很多啟示的地方,讓大傢相信單一SasS領域也可以出巨頭,其形成瞭獨特的模式:SaaS+aPaaS平臺,這一點大傢都比較瞭解瞭,但我覺得有一點需要提醒,CRM領域是一個特殊的領域,大傢可以看到,除瞭CRM領域,其他單一領域的企業管理軟件(如SRM、PLM、SCM),玩傢規模都不算太大,其他領域的龍頭企業的市值與Salesforce比差距不小。CRM領域我認為是一個特殊的領域,特殊在幾個方面1)、從管理軟件的作用來說,一般的管理軟件的最主要作用在於降本增效,但CRM軟件一方面是管理軟件,對銷售過程進行管理,另外一方面它還起著二個重要的作用CRM軟件可以促進銷售額CRM軟件可以滿足合規、透明性的需求,畢竟老板最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客戶信息掌握在銷售,而不是掌握在公司中2)、略有規模的公司就需要CRM,很多軟件隻有企業到瞭較大規模才有需要,比如SRM(供應商關系管理)軟件,而CRM軟件由於面向客戶,所以小規模的企業(SMB)可能就會需要,所以CRM領域先聚焦中小企業也是可以的,但其他領域如果也是聚焦中小企業(SMB),我覺得難度大很多。3)、所有的行業幾乎都需要CRM軟件,制造業、貿易、銀行都需要CRM軟件,但像MES、PLM等企業管理軟件隻有制造業需要九、小結1、關於管理軟件和咨詢行業的前景從規模的角度,財富500強中,主業是管理軟件和咨詢的公司隻有四傢,占比連1%都不到,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行業,但從市值排行的角度,管理軟件和咨詢公司的500強會多很多,根據文章“2022全球市值100強”出爐,中美差距拉大,,在全球市值100強中就有6傢做管理軟件和咨詢的公司(埃森哲市值44位、甲骨文、45位、Salesforce52位、Tata咨詢66位、SAP93位、Intuit94位),占比直接上升到6%。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整個市場還是蒸蒸日上、被看好的。2、從企業的角度,選擇管理咨詢和管理軟件哪個更有前途通常來說,會認為做軟件產品更有前途,實踐也是如此,但埃森哲的例子證明,做咨詢(項目)隻要做得好,也是可以成功的。3、企業的轉型和變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最後一個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我並不是搞戰略咨詢的,所以隻能憑借個人的理解,借此機會,多聊幾句。本質來說,現在的管理咨詢與IT行業高度緊密結合,而IT行業是一個高度不確定性的行業,技術發展很快,所以對企業的挑戰相當大,不像農夫山泉、耐克這類公司,沒有本質的技術變化或者變化很小。這種對企業的挑戰並不是那麼容易解決,本文涉及的幾傢公司,IBM、惠普、Oracle這種的公司人才肯定有很多,這些公司的領導層也看到瞭各種趨勢,但是無論是從硬件走向服務,還是CS架構走向雲時代,大部分公司的轉型都非常困難。更廣義地看,企業的轉型和變革,會發現確實面臨很多挑戰,一方面企業自身的業務(地盤)在受到競爭對手(老對手、新對手)的沖擊,另外一方面企業自身也希望進步,變成領先者,變成行業第一,在此背景下,行業可能還會發生劇烈的變化那麼企業就需要求變,需要轉型變革,說起來成功很簡單,選擇正確的戰略,然後執行下去。但如果戰略選擇錯誤或者執行不到位,都會失敗,那麼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戰略?我認為有一點非常關鍵,目光需要長遠,長遠來說贏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是產品力、是成本,還是營銷,還是規模化,長遠來說,自己的客戶群體是什麼,是否需要國際化,相應的匹配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是創新的精神,還是管理的能力,是產品的能力、還是平臺、協同的能力。本文不同的公司做出瞭不同的選擇1)、SAP選擇無中斷創新,在原有基礎上創新,在贏得新客戶的同時,滿足瞭老客戶,SAP認為企業管理軟件,除瞭軟件特征以外,更重要的本質、靈魂是管理思想的融入,是Know-How,另外就是延續性也非常重要,而不是推翻從來。2)、Oracle走瞭技術路線,選擇徹底擁抱雲,希望用新的技術架構(模式)打敗對手,目前難言成功。3)、埃森哲選擇依賴規模化(全球70萬員工)+全方位的咨詢和服務能力+專註於咨詢和服務,來滿足大型客戶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建立瞭自己的競爭優勢(壁壘),埃森哲可能是全球做大客戶做的最成功的企業之一。4)、惠普、戴爾等公司,希望從硬轉為軟(服務),但最終轉型失敗,好在及時脫身,把服務業又賣瞭,但無法得知如果不賣,堅持下去,又會怎麼樣,但看的出來同時做硬和軟的難度還是挺大的。5)、IBM成功轉型為軟硬兼備的公司,但是不是在服務的過程中,又丟掉瞭IBM對產品的追求,對創新的追求,要知道相對而來,產品型公司更容易獲得成功。另外一方面,軟硬兼備的公司,與純軟(服務)的公司,又或者純產品的公司相比,哪一個從模式的角度,更有前途,但從對管理的挑戰來說,軟硬兼備的公司的的管理挑戰是最大的,對企業來說,既需要按照產品制運作,還需要按照項目制運作。6)、Salesforce的案例更值得一說Salesforce與SAP相比較,有幾個特點(差異點)花瞭更多功夫在思考如何促進銷售(生產力),也就是不單純是管理軟件,而傳統廠商,如SAP,其推出的CRM,更多的是滿足銷售管理的需要,定位於管理軟件采用新的模式(技術架構等),以SasS的方式來進行運作,從而可以做更好的產品運營,與用戶走的更近,知道哪些功能在高頻使用,哪些功能其實沒什麼人用,哪些功能需要改進。從生態的角度,SAP主要是與大大小小的咨詢公司合作,Salesforce在此基礎上,建立瞭自己的PasS平臺,在PasS平臺上,還有幾千個App,依靠更廣泛的生態直接打敗對手,畢竟雙拳難敵四手SAP CRM/Siebel等傳統CRM產品實施成本高,所以隻能滿足中大型客戶,而Salesforce可以很好的照顧到SMB中小客戶的需要,當然現在大客戶占Salesforce的營收比重也是相當高的,根據2020年數據,大於67%的收入由大客戶貢獻,需要提醒的是Salesforce並不是一個便宜的產品,不要因為Salesforce有廣泛的中小客戶就覺得Salesforce便宜。更重視銷售和營銷,企業管理軟件本身是一個嚴肅的行業,但salesforce是一傢挺“秀”的公司,1999 年Salesforce剛成立,創始人就開始不停的“碰瓷”當時的全球CRM領域的老大(Siebel),比方帶領著其為數不多的幾位員工高舉“NO Software”的示威標牌出現在Siebel的用戶大會上,直接去現場搶客戶,後續每年Salesforce都花很多精力在市場上講故事,比方講其他客戶如何成功的故事。這種文化本身倒是挺符合銷售行業的特點,不擇手段(在這裡是褒義詞),會講故事,這一點我覺得也是Salesforce能夠成功的關鍵點,創始人真正理解銷售行業,而不是以管理軟件的視野看問題。理解這一點,對男女朋友的交往也很有幫助。除瞭本文的例子,這裡再額外舉幾個關於戰略選擇的例子1)、電信行業(華為)2000年時,IBM給華為做咨詢時,雙方就一個問題有瞭激烈的爭執,華為究竟是一傢創新型企業還是量產型企業。在當時,中國大多數的企業很少有在高科技領域可以做出來產品,甚至能跟西方公司競爭的。而華為做出瞭交換機,競爭對手都是摩托羅拉、貝爾這樣的美國大公司,所以一直依賴華為肯定認為自己是創新型的公司。但當時IBM說,華為你不是一個創新型公司,華為的市場競爭定位應該是規模化量產,核心是構建可復制的批量生產制造產品的能力。任總和當時華為諸多的高管一聽到後直接爆炸瞭,當時的咨詢公司和顧問,確實也非常專業,也非常有勇氣,頂著任總和當時華為諸多的高管的反對聲音,堅持這個說法。後來任總帶著公司管理團隊跟顧問閉門討論瞭很多(據說討論瞭兩天),最後華為被說服瞭。這個定位決定瞭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高質量、低成本打造出產品。決定瞭之後十幾年,華為公司到底要構建一個什麼樣的管理體系。組織必須足夠清晰,保證強大的執行力;流程必須足夠細致,保證從研發到制造大規模作戰時的效率和質量。管理體系的三環,流程、組織和IT系統,都是為這個戰略定位服務的。決定瞭華為最終是一個高度強調管理、並將管理作為一項工程來對待的企業。華為為什麼能夠從通信行業,成功轉到TOC的手機行業,這背後離不開華為的戰略眼光、利益分配機制,與華為長期以來堅持在管理上投入也有很大關系。2)、光伏行業(隆基)光伏行業的現在的老大,隆基股份,其創始人很早就堅信凡是人可以造的東西,短缺隻是暫時的,過剩才是常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光伏產業屬於制造業,而非高科技產業,比拼的是誰的成本更低。而另外一方面從技術層面來看光伏行業的本質,單晶矽比多晶矽是更有效率,發電成本更低,所以雖然單晶矽的技術成熟度不夠,但遲早會贏得勝利,所以隆基股份獨自堅持單晶矽技術很久,在這段堅守的日子裡面,隆基可謂是孤獨的前行者,此時的光伏行業的競爭對手正是熱鬧的時候,主打的都是多晶矽,然後無錫尚德的老板成瞭全國首富,英利老板花瞭大錢贊助世界杯守的十年寂寞,迎來功成名就,如今的隆基在光伏行業可謂是一枝獨秀。3)、電商行業(阿裡)電商行業的本質是什麼,是高科技行業麼,還是說本質是零售業,如果是零售業,又分為二種場景,高端商場,還是常規的超市貨。今天的阿裡的本質是做的商場模式,收攤位廣告費和提成,類似於恒隆廣場、紅星美凱龍。但如果本質是更常規的零售業,那麼最終誰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將贏得勝利。從這個角度,阿裡過去的模式還能繼續行之有效麼,曾經的阿裡電商作為一個行業的開創者,創造瞭一個新的市場(電商行業),所以異常輝煌,但如今中國市場已經是一個存量市場,消費者基本都懂行瞭,最後比拼的實際上是效率與成本的競爭效率(體驗):哪個平臺更讓消費者買東西更簡單,哪個平臺讓商傢賣東西更簡單;哪個平臺更讓消費者更快、更好的買到東西價格:對消費者來說,哪個平臺最低,對商傢來說,哪個平臺我能賺錢多對於電商(阿裡)我的觀察如下:從消費者的效率的角度現在中國的電商某種程度上,走向越來越變態的路上,為什麼這麼說,現在在網上購買東西有時體驗很差,因為一方面價格在促銷和非促銷時差異很大,另外一方面促銷時的價格計算非常復雜,還需要額外領取各種劵,這二年直播的引入搞得更加體驗差,你需要關註直播,因為直播才能有額外的折扣優惠,而直播的優惠還經常是名額有限,這種情況下,對消費者來說效率低、體驗並不好。當然這一點不會影響整個電商市場,畢竟競爭對手太弱,理論上平臺的競爭對手有二個:線下和商傢自營商城相比線下,線上的體驗還是好多瞭,線下經常更坑商傢的自營商城,平臺的體驗還是要好一點前段時間購買電腦,在平臺和自營商城都看瞭,最終決定嘗試一下在聯想自營商城買,但結果是好幾天都沒發貨,所以最後我隻能把訂單取消瞭,重新在平臺購買,真是搞不懂有些商傢對自營的態度,現在不少商傢情願錢給平臺賺,而不是好好經營自己的商城,自己直接面向消費者,理論上,現在中國的消費者、物流平臺已經被電商平臺教育的“很好”或者說“很不好”,自營商城是有一定的空間的,華住酒店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例子,非常用心經營自己的平臺,所以對平臺的依賴性越來越低。從商傢的效率的角度我有朋友在做電商,發現一個問題,做拼多多有時反而比做淘寶簡單,這和阿裡的宗旨,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完全是違背的,這背後很能說明問題。從價格的角度發現阿裡電商的價格有時更高,這種情況如果偶爾發生,倒無所謂,但如果經常發生,那就說明很大的問題,在零售行業,你賣的東西並不是稀罕的東西,你賣的貴,你的客戶遲早會走掉。吐槽歸吐槽,關於阿裡,我說的隻是我個人最近微不足道的體驗,從我個人角度我是非常尊重這傢公司的,我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阿裡系(天貓、支付寶、盒馬、高德、淘票票等)的忠實粉絲,並且阿裡肯定有很多獨到的地方,不然不會規模這麼大,現在的阿裡本質還是一傢很優秀的公司,隻是希望不要越來越變味。文章較長,看到這裡的看官,希望雙擊點贊收藏轉發666,感謝老鐵!

本文出自快速备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www.175ku.com/4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