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献血,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汪炎平。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他,11年间献血106次,73600毫升。相当于15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是真正意义上的“献血大王”。然而, 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却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2019年12月11日,从汉川传来噩耗:年仅48岁的汪炎平不幸离世。人民日报刊登的汪炎平逝世消息消息一出,便登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在下面留言表示惋惜和哀悼。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其死因表示了质疑,认为其与献血的行为也有所关联。更有人直言献血对身体伤害大,连医生都不愿意去献血。那么医生是真的不献血吗?事实上,2016年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数据表明,高校学生、公务员和医务人员献血率分别达到78/千人口、69.2/千人口和52.5/千人口,已经成为了献血的主力军。所以,献血过度是不是导致汪炎平去世的原因呢?11年,106次献血,总献血量73600ml,相当于每年10次,每次平均694ml。但是依照规定,一次全血的捐献量为200~400ml,间隔为6个月,所以很多人认为汪炎平的逝世与过度献血脱不了干系。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概念上的混淆。献血分为两种:全血捐献和献成分血。所谓的献成分血,就是捐献血小板。一次可以捐献血小板1~2个治疗量,每个治疗量按照全血800ml计算。每次的献血间隔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这样一来,这73600ml的献血量就能说得通了。至于汪炎平的离世,其实另有原因:他是在一次无意摔倒高位截瘫后,因并发症不幸去世。说到底,献血的行为与他的离世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现如今,也有更多像汪炎平这样的爱心人士,正在走街串巷的宣传着无偿献血,45岁的李梦涛就是其中一员,21年来,他已献血298次,在全国18个城市留下了“热血足迹”,疫情防控期间,交通不便,他就骑着自行车去武汉血液中心,他说,“很多病人等着救命,生命经不起等待”。李梦涛(右)武汉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献血宣传 中心供图其实无论是从政府机构所宣扬的信息,还是这些已经投入到献血队伍中的“实践派”,都可以得知,献血的利是要大于弊的。献血到底能带来什么益处?1.预防心血管疾病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对反复献血的人群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反复一定量的献血会使血液黏滞性下降,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2.改善血液新陈代谢促进循环流通相关研究证实,一次性献血400毫升,可以促使那些原本在肝、脾脏器中的血液参加到血液循环中去,刺激新鲜血液再生。献血既然对身体健康有益,也是一件造福他人的事,应当是人人都乐于参与到其中才对,为什么国家却把它当作是一件公益事业来做?换言之,很多观望者对于献血和用血之间产生的费用仍存有疑惑。献血无偿,为什么用血却要花钱?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并不是。血液收集起来以后,要经过严格的检测,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分离处理,将血浆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分开,保证血液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些过程,都是要花钱的,再加上人工、储存、运输的成本,所以用血是要交一定费用的。说到底,献血是一种自愿行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当然,如果能为社会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是最好,正如“献血大王“汪炎平生前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一个人献N次血,不如N个人献一次血。社会大众对于献血的偏见仍旧存在,无偿献血这条道路也依旧漫长……参考资料:1.听说医生从不献血?献血对身体到底有啥危害?是时候说出答案了 家庭医生杂志 2019 12.232. Hu H, Wang T, Fu Q. Psych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to donation behavior among Chinese adults: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J]. Transfus Med, 2017, 27:S335-S3413. 刘开创,曾德志.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焦虑状况的回归分析 [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 (06)4. 于瑞花,兰胜才,张爱华,等. 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J]. 护理研究,2011,13( 8) : 109-115.5. [1].反复献血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J].人人健康,2014(22):91.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